一、八省联考卷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18~22题。彗星,也称“帚星”,是由冰、尘埃和其他挥发性物质组成的一类小天体,因形状如扫帚而得名。大多数彗星比较暗弱,通常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或其他专业设备才能观测和拍摄到,因而肉眼可见的彗星①。近来引发观星热潮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,正是一颗肉眼可见的大彗星,它是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首先发现的。这颗彗星在一个近抛物线的椭圆轨道上运行,环绕太阳运行一周需要61 751年,即每过六万多年才有机会见到。该彗星亮度很高,2024年10月中下旬是最佳观测期,在此期间人们裸眼就能看到壮观的彗尾。
在网友们分享的众多照片和视频中,还出现了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与北京西郊玉峰塔、颐和园十七孔桥、西藏的雪山“同框”的作品,天文景观与地理景观②,美不胜收。有“追星人”表示,能够亲眼目堵这六万年一遇的星际邂后,堪称宇宙级的浪漫体验。10月下旬之后,这位天外来客托着修长的大尾巴渐行渐远,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。
18.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“帚星”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(3分)(B)
A.汤勺 B.云鬓 C.草堂 D.花车
解析:首先要知道“帚星”的得名方式。原文是这样说的:“因形状如扫帚而得名。”可见,“帚星”是从和扫帚的形状相似而得名的。
其次,分析各选项:A项“汤勺”是用来舀汤的勺子,是根据其功能而命名;B项“云鬓”是像云一样蓬松柔软的头发,也是根据两个事物的形状相似而取名的,和“帚星”得名方式相似;C“草堂”是根据建房的材料与功能命名的;D“花车”是用花来装饰车子,强调装饰效果。由此可知答案是B项。
19.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,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。(4分)
答案:①亲眼目睹;②邂逅;③拖着……大尾巴。
说明:个人认为这道题不值4分。2025年高考如果考错别字的辨析,可能赋3分,也可能把错别字和表述不当合在一题里考,一共赋6分,病句4分,改错别字2分。
20.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。(4分)
① ②
解析:第一空根据“大多数彗星需要专业设备才能观测到”句,很容易想到要表达“稀少”的意思,再从后面“中国科学院……首先发现”“六万多年才有机会见到”“人们裸眼就能看到壮观的彗尾”等词句来看,语段赞美了这样的彗星稀少而且珍奇。要填能兼相表达又少又好、堪称精品意思的成语,参考答案给的是“寥寥无几”和“屈指可数”。
第二空语境说的是“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”与“北京西郊玉峰塔、颐和园十七孔桥、西藏的雪山”等地理景观罕见地“同框”,两种美竟然同框相映,衬托得彼此更加美,很快就能想到“交相辉映”“相映成趣”“相得益彰”等成语。但参考答案中只有前两个,没有“相得益彰”,不知道是不是考虑后面的“美不胜收”——两者在强调结果方面有重复。
21.文中画波浪线的“追星人”指什么?为什么要加引号?(3分)
答案:追星人指跟踪观测和拍摄紫金山-阿特拉斯彗星的人。加引号是为了表明此处“追星人”不同通常所说的崇拜当红明星的追星的人。
说明:本题比较简单,不需要写分析过程,只要答出结论即可,3分的分配可能是1+2。
22.某少儿科普栏目计划在最佳观测期前夕,推出紫金山-阿特拉斯彗星的卡通形象。请根据以上材料,替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写一段自我介绍,要求信息准确、语言流畅,不超过80个字。(6分)
解析:本题将语言文字运用的诸多考点综合在一道题中考查,知识覆盖面广,试题情境真实;既有送分类基础题,又有让平时认真学的同学能拿到的保底分,还有对思维层次要求较高的选拔性题,区分度较高,效度也应该可靠。这是一个亮点突出、情境鲜明的好题。
“少儿”是对语言的限定,介绍时用词要通俗,浅显,晓畅;“科普”是对内容的限定,要能准确摘取该彗星的主要信息,如组成成分、肉眼多长时间才能看到一次等;“自我”限定了介绍的口吻,要用第一人称“我”叙述;“不超过80个字”的限定要求表达简洁,不说废话。
根据语料,可以提炼出的主要信息有:①名称——紫金山-阿特拉斯彗星;②组成——冰、尘埃和其他挥发性物质;③形状——如扫帚;④谁发现的——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;⑤难得看到——六万多年才见一次;⑥预告观测日期——2024年10月中下旬是最佳观测期;⑦预告效果——裸眼能看到壮观的彗尾。
设想一下评分标准:6分题,信息准确4分,语言流畅、字数符合各赋1分,共计2分。其中,主要信息每答到一点得1分,答到两点得2分,答到三点得3分,四点及以上得4分。
答案:我叫紫金山-阿特拉斯,是一颗彗星。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最先发现了我,我绕太阳一圈要六万多年呢!2024年10月我们就要见面了,不要错过我美丽的大尾巴哦!(连同标点符号,73字格)
【说明】欲看八省联考卷全卷详细分析,可点链接:0212高考风向卷分析|2025八省联考全卷试题解析。
二、“江南十校”卷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下面小题。
中国传统建筑是我国古人劳动和创造的结晶,是可以感知、触摸、观瞻的物质文明的重要形式,又是积淀、传承、具化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。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,不但要研究中国传统建筑高超的营造技艺、独特的空间形态、恢宏的气度气象,更要积极发掘蕴含其中的精神追求。
中国传统建筑非常强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,既讲究 A 、充分考虑地形因素,也讲究因材施用、充分利用材料特性,有时也会根据天地万物的形象来创造建筑,以此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。选址上,重视山形水势的生态布局。在营造前,会综合考虑地形、地势、水系等生态因素,确保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,以利于生产、生活、交通与造景。选材上,讲究就地取材的生态智慧。在营造过程中善于利用本土材料和技术,以最小的干预达到设计与环境的和谐。
优秀的建筑不只实用,而且具有美感,(甲),也有艺术的呈现。中国传统建筑追求美观大方的艺术形象、匀秤规整的空间秩序、气韵生动的实体形态。在空间布局上注重院落组合、中轴对称。在结构造型上讲究飞檐翘角、斗拱交错。在装饰艺术上推崇精雕细錾、雕粱画栋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中国传统建筑的巧夺天工是艺技融合的结果。打造传统建筑的既有士人,也有工匠,士人在营造中掌思路、格局、风格,工匠从事施工实践,士匠合作、艺技融合,让中国传统建筑有了别样风彩。
中国传统建筑既有统一性,又有多样性,呈现出和而不同、多元交融的样态。比如在地区特色上,有婉约含蓄的江南水乡、气势恢宏的徽州民居、乡风敦厚的山西大院、形制独特的福建土楼;(乙),有大理白族的四合五天井、广西壮族的干栏式民居等。在这些 B 的建筑风格中,也体现出互融互鉴而趋于一体的趋势。
18.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。(2分)
解析:第一空成语所在句“既……也……”是并列关系的复句,所填成语与“也”句中的“因材施用”对应,而“因材施用”后面的句子“充分利用材料特性”是对因材施用的解释,依照同样的逻辑关系,可知第一空所填成语也要根据其后面的句子“充分考虑地形因素”的意思来定,由此可知应该填“因地制宜”。
第二空成语所在句“在这些……建筑风格中,也体现出互融互鉴而趋于一体的趋势”是对全段的总结,与段首的中心句“中国传统建筑既有统一性,又有多样性,呈现出和而不同、多元交融的样态”紧密相合。这段话共三句,一、三句呈现观点,第二句举例论证,所填成语限定的建筑风格是对第二句中六种风格的总结,要表达风格多样且都很出众的意思,也就能够想到“异彩纷呈”“丰富多彩”。注意:填“独一无二”“风格迥异”“各具特色”,是不得分的。
19.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,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。(3分)
解析:判断字形主要的办法是根据语境辨析。比如“雕梁画栋”中“梁”是与“栋”相对应的,都是撑起房屋的粗木柱,而“米”字“粱”是谷物,是吃的东西。因此,“雕梁画栋”不可能是“米”字“粱”。本段中有三个错别字:匀称(音近形近易错)、雕梁画栋(形近义异易错)、风采(同音易误)。
20.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,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,内容贴切,逻辑严密,每处不超过10个字。(4分)
解析:题干“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,内容贴切,逻辑严密”明确给出了补写句子的原则和方法:要把所补的句子放到整个语段中去分析,从而确定句子的意思和功能。
我们先看甲处。甲处前面两句是“优秀的建筑不只实用,而且具有美感”,后面是“也有艺术的呈现”。而“艺术的呈现”对应“具有美感”,可见,甲句对应着“不只实用”。从“美感”与“艺术”的对应,可推出与“实用”对应的是“技术”。再从“也有”可推知补句应该是“既有”,至此已经定出“既有技术”四字,将其与后句“也有艺术的呈现”连在一起读一读,就知道应该是“既有技术的体现”。
再看乙处。乙处前面是分号,说明前后两句是并列关系,根据对应法则可知,乙句与“比如在地区特色上”对应,应该填“又如在……上”。前一个分句中“有”后面是江南水乡、徽州民居、山西大院,对应着“地区特色”,后面分句中“有”后面是大理白族、广西壮族,可知省略号处应填“民族特色”。因此,答案就是“又如在民族特色上”。
【小结】做连贯补句题的基本方法:语段的意思和层次→补句的意思和功能→补句与前、后句的对应关系→确定补句的主宾对象→确定句式特点→代入检验。
21.下列句子中的“让”,与文中加点的“让”,意义相同的一项是(3分)
A.桃树、杏树、梨树,你不让我,我不让你,都开满了花赶趟儿。
B.这是来犯的鲨鱼群中的最后一条。已经没有什么可让它们吃的了。
C.我问他学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。他想了一会说:“为我母亲。为了让她骄傲。”
D.毛泽东的《七绝·为女民兵题照》一诗,赞美了中华女子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。
解析:文中句子“士匠合作、艺技融合,让中国传统建筑有了别样风彩”的“让”是“使”的意思。A项是谦让、退让的意思,B项是给的意思,C项也是“使”,与文中意思一样。D“不让”表示比较,是不逊色、不亚于、不比……差的意思。
22.在中外两校文化交流会上,你作为中国学生代表,需要向对方说明中国传统建筑蕴含的精神追求。请根据材料列出发言要点。(6分)
解析:上位概念是“中国传统建筑蕴含的精神追求”,对应在原文第一段的最后一句“更”后面。而第一段是总领句,后面二、三、四段是对具体展开,因此,“根据材料列出发言要点”其实就是概括后面三段的主要内容。
第二段中心句有两句:“中国传统建筑非常强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”“以最小的干预达到设计与环境的和谐”。把这两句提炼整合,可以形成发言要点一: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师法自然。依次可以得出其它两个答案:既求实用,又重美感;呈现出互融互鉴、多元交融的样态。
参考答案:①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师法自然;②它在实用的基础上追求美感;③它具有多元交融的特色。
相关链接:
0314高考复习|2025“江南十校”3月考古诗文阅读解析
0114经典模拟|2025八省联考古诗文阅读答案及解析
0313高考复习|小说阅读:《偷马贼》文本理解及考题分析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胜亿配资-股市5倍杠杆-配资平台网址-配资114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